休宁资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国际资讯、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热点新闻、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12-10 21:24:00
迟到的相识
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他们的相识应该是在建党的前后。但事实却是,他们在建党近5年的时候才第一次见面。
1921年,毛泽东作为党的“一大”代表之一,在“三大”上被选为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
而另一边的周恩来在遥远的巴黎担任旅欧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从事共产主义运动。
1924年9月,周恩来回国来到了风暴的中心广州。而此时的毛泽东就已经离开广州到达上海。
命运似乎好像在捉弄他们一样,总是在错过。但命运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他们错过多少次,总会兜兜转转相见。
1925年七月,周恩来来到上海参加党的四大,毛泽东则因为工作太过于劳累请假回到了湖南。
1925年9月,做了几个月的休整后,毛泽东也来到广州,而周恩来刚刚率领广州革命政府军队开始第二次东征,在潮汕一带开展革命工作。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毛泽东和周恩来参加时才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对方。不过,当时的两人算不上有多么深的交往。
但在之后的“中山舰事件”中,两个人却有相同的判断,同时也在这起事件中开始了两人深厚的交往。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准备对中国共产党发起突袭。
当时汪精卫掌控着国民党的政权,蒋介石没有实权只掌握着第一军,但第一军的大部分干部也都是共产党。
而对于蒋介石接下来的下一步行为,周恩来也早已看出了端倪,于是在3月17日就去到广州寻找蒋介石一探究竟,确定自己的判断。
他发现蒋介石的神色很不正常,同时也发现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来往密切。周恩来隐隐察觉蒋介石很可能会有动作,于是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当时兼任苏联顾问翻译的张太雷。但苏联顾问团却并未重视这件事。
就在事情发生的当晚,毛主席也察觉出了此时的变化,立即赶到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住所,向代理团长季山嘉提出建议,立即动员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质检委员,秘密电令叶挺开会,向蒋介石讨伐。但仍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于是,毛泽东又辗转来到了国民大革命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家里了解情况,不曾想却意外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回忆说:
“我在富春家遇毛,毛问各军力量,主张反击。……我听了毛的话找到了季山嘉,他说不能破裂。”
通过这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交往开始密切起来。
第二年夏天,周恩来还在毛主席的邀请下,参加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课,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来到黄埔军校进行讲演。
而在此后漫长的革命旅途中,两人也一如既往,对一些重要的事有着默契的见解。这种默契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深。
毛主席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
有人曾说,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是有着毛周之间的密切配合,才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确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常常有两人并称的说法,比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戊戌维新运动的康梁,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南陈北李”等。
两个人中总有以一个人为主,另一个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的。
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没有毛周这样的说法,但两人之间的密切是众所周知的。
毛泽东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对此邓小平也对毛泽东的作用说出了一句非常客观的评价,没有毛主席,也许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对周恩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也不会有今天的周恩来。
虽然在青年时代,周恩来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才子,但正是在毛泽东正确地领导下,才有了能施展拳脚的地方。
因此,一位中央领导也曾说过,毛主席最离不开就是周恩来。
当然,尼克松的看法也和别人的想法一致。在毛主席和周恩来各种会议上的讲话记录和文章中,我们也能够明显地看到毛是在统筹全局,提出大致的方针,而周恩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执行,细致周密。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毛主席做事情不注意细节。当然,周恩来也绝不止起一个执行作用的人。
周恩来除了总理这个身份之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身份,他是一个军事家,更是战略家,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也有着重大决策能力。
比如在1924年在法国时,谈到“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时,说道:“不走第一步,何能走到第二步?”
这也说明了他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清晰的认知,在这之后,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过程中,周恩来对于党的许多重大决策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
党内对于周恩来的军事能力是非常肯定的,一位中央领导在看了《周恩来传》之后,认为对周恩来在军事上,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包括三大战役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充分反映出来。
当时的周恩来是军委副主席、代理总参谋长,应当要说明他在这些战役中的贡献。对此,邓颖超也承认,周恩来在陕北时期实际上是总参谋长。
许多作战方案,包括以后朝鲜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案,都是他先拟好了送给主席看,由主席批阅,或者他先找主席请示,谈好之后,再由他来落实。
虽然后来留下的档案中,关于一些重要的战略决策大多是毛主席起草的,但这也不能说明重要的决策没有周恩来的参与。
据一位同志所说,他们每天收到的军事电报,一般都是先送给周恩来看,之后周恩来再去找毛主席,两人一起商量。做出决定之后,重要的文件就由毛主席亲自动手起草,细致的地方则由周恩来处理。
除此之外,在外交方面,毛主席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离不开周恩来这样优秀的外交家。
毛主席在与外国领导人谈话时候比较喜欢谈论大的方向、战略、原则,谈话内容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尤其喜欢与对方谈论哲学。
但外交问题并不是仅仅靠这些能够解决的,要想打开外交局面,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实现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还要对国际事务了然于心,在外交领域技能在把握战略方向,又能深入问题的细节。而这些没有周恩来和外交人员的努力是远远做不到的。
对此,毛主席也对周恩来的外交能力给予了肯定。1957年,毛主席在第二次访苏时与赫鲁晓夫谈话中就曾说到了周恩来。
当时,毛主席说他要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赫鲁晓夫好奇地询问谁是接班人,毛主席说了刘少奇、邓小平两个人。不过,他也谈到了周恩来,他这样说道:
“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他是个非常精明情感的人,有弱点能自我批评,是个好人。”
外交上能达到周恩来这样的境界,几乎没人能做到。
那么周恩来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不仅仅包含着周恩来多年的经验积累,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能写文章能指挥军事,堪称全才。而在外交方面,达到了全党全国无人出其右而享誉全世界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周恩来对于自己辅佐毛主席,也是有意识扮演陪衬的角色。曾有人问他为何不做些理论方面的工作。
周恩来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绝对不允许别人说这样的话,他反驳道: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周恩来是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上,他对毛主席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尼克松的一句话也证实了周恩来的想法:周恩来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聚光灯的焦点只对准毛泽东一个人。
毛泽东的思想比较博大深邃,有时候讲话别人也很难从字面上理解他,准确把握毛主席的意思。但周恩来却能做到心领神会,并周密落实,这样的默契是在两人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
两人在工作上如此契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在私下里,他们的关系也是非比寻常的。